合肥光源2018年持续稳定运行开放

发布时间:2018-05-31

合肥光源在圆满实现前两年(2016-2017年)正式运行开放预期目标的基础上,2018年再接再厉,1-4月已累计运行2346.17小时,供光1818.07小时,按计划完成全年供光机时的34.5%,开机率达到99.65%。用户成果持续产出,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前四个月已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一区论文超过60篇,占发表论文总数的50%以上,既体现了合肥光源用户成果数量的稳步增加,也体现了成果水平的逐步提升。

  

合肥光源自正式运行以来,坚持以科学需求和服务用户为牵引,立足于自身特色,拓展应用领域,提升服务能力。由于建设资金有限,合肥光源充分挖掘一期、二期建设的老旧光束线站的潜力。2015年分批安装的五条老光束线站实现稳定运行,并在科学管理下,开放效益逐步显现。

  

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实验站建设于合肥光源升级改造工程前,它能够直接探测动量空间中的电子结构,可以为量子功能材料的研究领域提供独特的测试平台。但是由于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实验周期相对较长、数据分析较难,用户产出一直偏低。为此,该线站研究人员加强与用户的深度合作,提高线站服务水平,经过两年的相对“沉寂”,2018年开始,高水平用户成果不断涌现。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微系统所等用户利用合肥光源角分辨光电子谱学技术在材料的拓扑性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后在PRLAdv. Mater.Nano ResearchACS Nano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近十篇。

  

光电离质谱实验站是合肥光源二期工程建设的一个老实验站,2015年重新投入运行后,充分发挥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技术波长连续可调、不产生离子碎片和高分辨率等优点,以质谱技术为核心,以生命科学前沿问题为重点研究导向,积极拓展研究领域,衍生发展多功能实验平台,先后建立了依托同步辐射质谱技术的蛋白质光解离和生物组织分子成像实验平台,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医大附院等高水平用户合作,在脑科学、蛋白质组学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CellPNASNature子刊、Aanlytical Chemistry等国际著名期刊上。

  

光电子能谱实验站是合肥光源一期工程最早建设的线站之一,通量低、分辨率差,设备也相对落后。近年来,通过发展特色实验装置和原位实验方法,如高温高压反应腔装置,该实验站焕发新生,2016年投入使用至今,已成为原位研究能源材料电子结构、催化反应机理等领域的一个强大研究平台。20181-4月,用户依托光电子能谱实验站已发表论文近40篇,其中一区论文占80%以上。

  

对于新建实验站,合肥光源加强新方法拓展和用户互动。催化与表面实验站是本次合肥光源升级改造工程中新建的五条线站之一,两年多来,其稳定运行和高质量产出已证明该实验站达到国际同类设施的先进水平。为了更好满足用户需求,该实验站不断摸索,发展了多种具有特色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包括方便用户了解实验站和申请机时的手机APP、可以同时开展具有不同探测深度的软X射线近边吸收谱(PEY-TEY-NEXAFS)测量和超高真空可移动转移腔等,获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2018年以来,该实验站用户已在Nature 子刊、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数十篇文章。

  

  

2018年,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将以“合肥光源稳定运放开放并取得重要成果”作为实验室的重要工作成绩之一,向我校60周年校庆献礼。实验室坚持科学牵引和服务用户的宗旨,围绕光源、实验线站和用户服务等方面,不断改进,提升水平。

  

在光源性能方面,合肥光源恒流运行关键系统改造基本完成。通过更新升级部分设备、加强辐射防护系统的监测,完善屏蔽措施和安全联锁功能,并完成500多小时的试验测试,目前合肥光源已具备投入恒流运行的条件,计划于近期开始试运行,提供不间断实验模式,将为用户开展高水平精细实验创造更好的条件。

  

在实验站性能方面,合肥光源今年将完成角分辨光电子能谱、软X射线磁性圆二色及红外谱学和显微成像等三个实验站的升级改造,改造后的实验站运行效率更高、应用领域更广泛;将完成与苏州大学共建的新能源材料光束线的建设,为新能源材料研究提供原位分析平台;此外,还将进一步布局开展光电子能谱、质谱等实验站的性能提升工作。

  

在用户服务方面,将进一步升级辐射安全联锁系统,建立用户进站自助服务平台,改善用户办公条件,通过一系列举措,为用户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全面的服务保障。

  

未来,合肥光源将不断突破自我,稳步提升运行开放水平,为我校及国内外广大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科研服务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