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光源荣获2016年度“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年会综合运行奖”二等奖

发布时间:2017-10-23

在刚刚落幕的2017年度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年会上,合肥光源以总分第四的优秀成绩,在16个参评设施中脱颖而出,荣获“2016年度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运行奖”二等奖,在二等奖中排名第一。

  

2016年度是合肥光源自维修改造项目竣工验收后投入正式运行的第一年,实际运行时间与供光时间均超过了中国科学院下达的年度计划目标,关键运行指标参数,如开机率99.01%、平均无故障时间91.27小时,均达到国际同行装置公认的优秀水平;光源运行性能的重要指标比竣工验收指标也有明显提升,运行流强从300mA提升到360mA、轨道稳定性从4μm提升到2μm10条线站全面向国内外用户开放,相较试运行的2015年,用户申请课题数、执行课题数、接待用户人次等各项数据均有较大增长,特别是用户申请课题数从146项提高到520项,已远超出当年能够执行的课题数,机时已出现供不应求。

  

2016年度,合肥光源共发表用户学术论文196篇,其中SCI一区论文44篇,包括Science 2篇,一项成果入选“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授权发明专利14项。在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成功申请国家重大仪器研制专项1项,联合高端用户围绕“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等国家重大需求,作为首席单位申请立项3项国家重点专项。同时,在高分子薄膜加工、高性能光栅元件研制等领域解决一些行业核心技术问题。

  

20151月,合肥光源投入试运行以来,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和运行机制创新,装置和线站性能持续优化,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如:针对量子功能材料、能源与环境和生命科学,在低能量区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实验技术和方法,提升线站能力;以用户需求为牵引,通过有针对性地设计独特的原位测试能力,使得老旧弯铁线站的获得新生、服务能力产生质的飞跃;改变思路、创新用户开放流程,与用户开展深度合作,不断提升服务层次。

  

改造后的合肥光源向我校用户的开放共享程度和水平也明显提升,与学校共同设立的“同步辐射联合基金”,资助了一大批校内优秀的年轻学者,吸引了校内60余人成为合肥光源用户。他们积极利用合肥光源,与实验室线站科学家共同发展新方法新技术,仅2016年,依托合肥光源申请获批了2项国家重点专项、2项国家自然基金委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运行奖是由中科院条财局在改变过去以开放成果为单一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所最新实施的综合评价体系,对我院正在运行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对其运行状况、开放共享、共享效果、用户评价、管理水平等多方面全方位进行综合评议,每年评选出6-8个优秀设施,给予运行经费的奖励支持。

  

本次年会上,由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咨询委和用户指导小组专家及战略研究七大领域专家组组长组成的专家组,高度评价了合肥光源2016年在设施运行、用户开放和共享成果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2017年及未来几年,合肥光源将在稳步中求发展,以保障光源稳定运行、完成年度计划为己任,完成技术改造和升级,努力优化运行体制机制,为满足我国重大战略需求和国内外用户,提供技术水平更高、服务能力更好的支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