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光源正式运行 改造效益初步显现

发布时间:2016-03-29

<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erif; SPAN: " ?Times New SPAN FONT-FAMILY: Roman?,serif; <>

2016年3月26日晚,合肥光源又传来喜讯,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工程技术人员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机器研究工作,成功获得501mA的存储束流,束流积累流强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标志着合肥光源的运行性能又上一个新的台阶。   

  重大升级改造完成后的合肥光源自2015年1月1日进入了试运行阶段,装置的性能及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都进一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实际运行流强从验收指标300mA稳步提高到330mA,此次获得501mA的积累流强,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运行流强奠定基础;束流寿命从验收指标5小时提高到8小时;束流轨道稳定度从验收指标4μm提高到2μm。同时,改造后光束线和实验站的性能及用户使用效率也较改造前均有显著提升,为高水平成果产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如燃烧光束线输出波段8-20 eV,光子通量高达1013光子/秒,在国际同类光束线中达到最优水平。   

  一年多的试运行结果表明,合肥光源的技术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更好的满足用户长周期、高水平的实验需求,得到了用户一致好评。2016年1月5日,重大升级改造项目顺利通过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全面验收,标志着合肥光源迈入正式运行阶段。   

  一年多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坚持以重大科研产出为导向,瞄准酝酿重大创新突破的前沿领域,实施 “三高”(高端用户、高端课题、高水平产出)计划,对重点用户执行政策倾斜,对发表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科研团队给予支持和奖励,积极引进和培养国内外高水平用户。3月4日,实验室重要用户——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和潘秀莲研究员团队,在合成气选择转化低碳烯烃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重要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刊物《科学》杂志上。合肥光源为解决他们的特殊实验需求,临时调整供光计划,全力配合,在大连化物所团队的带领下终于探测到了合成气催化转化中乙烯酮(CH2CO)等关键活泼中间产物,成为揭示该催化反应新机理的关键证据之一。   

  为进一步梳理各实验站的定位及发展规划,实验室多次组织了实验站的专项研讨会。各实验站从目前现状、存在的问题、高端用户发展计划、预期成果产出、下一步实验站发展计划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汇报。经过会议研讨和总结,进一步梳理了各实验站未来发展方向及工作思路,更加明确了以重大成果为导向的实验站发展原则。   

  未来合肥光源将稳步提高光源性能和技术支撑水平,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实验平台,进一步推动我国同步辐射应用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  





W02016032959544513086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