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光源用户在土壤有机碳固定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邮箱登录 | 校首页 | ENGLISH VERSION | 实验室信息平台
科研动态
合肥光源用户在锂硫电池有机小分子催化剂研究中取得进展[2024-05-17]
中国科大在机器学习结合统计分析助力电催化剂研发取得进展[2024-05-13]
合肥光源用户在土壤有机碳固定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2024-04-22]
我室在高密度单原子近邻协同效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2024-04-19]
我室在紧凑型光电离质谱成像源研发中取得新进展[2024-04-03]
合肥光源用户《Nature Catalysis》:用于高效碱性氢电催化的强耦...[2024-03-25]
合肥光源用户在等离激元光热催化二氧化碳转化领域取得新突破[2024-03-13]
合肥光源用户在铜纳米颗粒催化剂逆转“熟化”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2024-02-16]
姚涛教授团队与华中科技大学夏宝玉教授团队在原位同步辐射的催化...[2024-02-02]
合肥光源用户在二维铁磁分子材料中取得新进展[2024-01-1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田立娇、田扬超团队《ACS Nano》:Cryo-SXT可视...[2024-01-1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廖昭亮团队Nat. Commun.: 基于关联二维电子气的...[2023-12-22]
合肥光源用户在土壤有机碳固定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4-04-22  大小:【

土壤是地球上最大、最活跃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全球在1米土壤深度水平上蕴含约1505 Pg碳(1 Pg = 1015 g),是全球植被碳库的3倍、大气碳库的2倍。因此,土壤对调节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土壤中微小的碳变化也会导致大气CO2的剧烈波动,引发巨大的环境效应。以往研究多认为“有机碳-矿物相互作用”是有机碳在土壤中固定的主要机制,该观点将土壤的固碳属性完全归结于矿物的表面性质,即固碳量的高低取决于矿物表面的可利用性。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土壤碳含量与矿物指标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暗示了另一种未被挖掘的、矿物属性之外的机制主导着土壤有机碳的固定过程。深入理解有机碳在土壤矿物界面上的固定机制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黄巧云教授团队依托合肥光源红外谱学和显微成像线站发展的红外显微谱学成像技术,揭示了一种以往被忽视的土壤有机碳固定机制。该研究通过长达400天的同位素培养实验,利用同步辐射红外显微谱学成像技术的化学成像能力,发现土壤有机碳的主要组分是多糖类化合物(C–O1036 cm−1),土壤铁氧化物(Fe–O690 cm−1)对多糖物质具有选择性吸附作用,而层状硅酸盐矿物(Clay–OH3620 cm−1)则优先结合酚类化合物(–OH3379 cm−1;图1)。进一步地,结合纳米二次离子质谱技术,研究人员发现“新”固定的碳并非附着在空旷的“干净”矿物表面,而是结合在已存在“老”碳的“脏”矿物(有机-无机复合体)表面,表明“有机碳-有机碳相互作用”,而非“有机碳-矿物相互作用”主导土壤有机碳的固定过程。该作用主要由富含多糖的微生物残体所介导,而相比中国北方的黑土,南方红壤因富含铁氧化物而能对多糖物质进行选择性保护,进而促进“有机碳-有机碳相互作用”,提高土壤固碳潜力。

该研究从微观层面揭示了土壤有机碳固定的新途径(图2),为制定合理有效的土壤有机质管理和固碳减排策略提供了新见解。相关成果以“Organo-organic interactions dominantly drive soil organic carbon accrual”为题发表在生态学与环境著名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上。

1 同步辐射红外显微谱学成像技术揭示有机官能团与不同土壤矿物类型间的关系

2 土壤有机碳固定的新机制——有机碳-有机碳相互作用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111/gcb.17147


 

Copyright 201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All Rights Reserved. Web2014
地址:中国 合肥市合作化南路42号 邮编:230029 电话:+86-551-63602043
欢迎您的光临!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
<%@LANGUAGE="JAVASCRIPT" CODEPAGE="65001"%>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