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先生在“王淦昌大讲堂”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1-05-13

59日下午,由核科学技术学院、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主办的“王淦昌大讲堂”在东区水上报告厅举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博物馆馆长陈履生先生以“中国美术创作中的百年党史”为题作学术报告,全校数百名师生到场聆听,两百多名师生线上听取报告会,报告由核科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封东来教授主持。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陈履生先生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切入点,介绍了党史美术创作的开端。作为新中国表现共产党革命历史和伟业的开篇之作,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5年建成于天安门广场,在此之上的雕刻,不论是《南昌起义》还是《抗日游击战》,其雕刻手法都融合中西,表现出了新中国的格局和气派,开创了新中国公共艺术的最先的典范。此后与革命历史和革命伟业相关的美术创作便成就了新中国美术史的第一个篇章。

 

美术创作,时代风采。党史美术创作具有时代的烙印,陈履生先生介绍了大量在不同时代需求下的党史美术作品及其意义。像《地道战》、《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等在教科书中经常出现的表现抗战时期革命牺牲的作品,勾起了我们对先烈的回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都发挥了积极的社会意义;像《百万雄师过大江》、《开镣》、《北平解放》等围绕着渡江战役和新中国解放的美术作品,表现出了在此题材下的一种气势……从陈履生先生的讲解中,我们了解到,与共产党革命历史相关的美术创作是关系到党史教育和爱国教育的长远大计,由此产生的这些作品,串联了新中国美术史的篇章。

革命历史,千姿百态。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占据了新中国美术创作的重要份额,究其原因,陈履生先生从其六个特点进行了阐述。如,各种方式的不断推动,从展馆展陈到全国美展,以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工程;代有人才,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带动了人才的培养,新人因创作脱颖而出,带动了更多美术家的参与;不同的时期由不同的对于历史的理解和艺术上的要求等。纵观这六个特点所标志的一些革命历史美术创作,我们能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到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千姿百态以及社会的发展。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主题创作依然处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中间的一个阶段,陈履生先生也在此希望未来的发展中新时期的创作能够达到并超越前人的水平。我们也要感谢前人美术家的辛苦付出,是他们让我们见证了形象化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

    

陈履生先生的报告以时间为主线,详细介绍了党史美术创作的特点,并向大家展示了大量的党史美术作品,图文并茂,刻画生动。报告及报告中大量的美术创作向我们传递了很多“值得”,美术家孜孜不倦的党史美术创作研究的精神,值得师生们学习;美术创作中体现出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值得师生们品鉴;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中所经历的苦难和辉煌,值得师生们去领悟。

报告后,封东来向陈履生先生赠送了“王淦昌大讲堂”特邀报告纪念牌,并合影留念。